十台原型机带到公司时候,顿时吸引了这帮平均年龄和叶青差不多的员工们目光。
听到叶青说这是公司预计推出的新产品之一,要进行测试,员工们争抢着要穿上合金操作衣。
最后主要测试任务,落在了中转仓库的远程操作室里。
这些员工们有不少操作经验,他们刚刚穿上合金操作衣,就能控制机器人做一些简单动作,熟悉了一会儿,十台机器人在办公区里,巡逻犬一样转来转去。
“有人要倒水么?”
“别动,这个垃圾篓让我来。”
“这份文件交给我,你忙你的。”
他们自告奋勇地去揽活,可惜在搞砸了两件事情后,也只能乖乖的缩到角落,用扫帚,茶具这些自娱自乐的练手。
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,经过数个小时练习,他们已经勉强可以勉强做到简单的,比如端茶倒水,递送文件这些活儿。
随后他们展开脑洞,开始测试更高级的技能。
有人在控制机器人写字,有人贡献出自己的笔记本,控制机器人双手搁在键盘鼠标上,一本正经的练打字。还有拿个剪刀,颤颤巍巍地修剪盆栽。
到了下午,这些一直持续不停测试原型机的工作人员,送出大量的体验报告。
此时,这些报告正摆在会议桌上,由叶青和几名经理开会讨论。
如果……
按照满分一百来评分,参与测试的员工,最多只能给出四十分评价。
报告整理出了三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,和其余数十条需要改进的问题。
第一条是操作距离。
遥控设备采用2400–2483兆赫波段无线电信号,在短距离内它有大数据输送的优势,可一旦距离超过一百米,机器人就会出现类似视频的卡顿现场。
手指动一下,机器人那边可能过了一秒,才跟着动半下,或是根本没有反应。
如果在一百米内遥控机器人,似乎不用多此一举,完全可以自己走过去,亲自去完成。
当然这只是原型机,暂时还没加装任何辅助设备。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,或是4G网,做到万里之外遥控机器人,根本没有任何技术难度。
第二条是显示器画面传回问题。
通过腰部一块8寸显示器观察机器人周围环境,或是控制机器人,非常容易出现预判位置不对的情况。
比如控制机器人伸手拿肥皂,觉得有半米远,其实近在咫尺,稍稍伸手就能碰见。
同样的监控点,焦距越大,景物越近,焦距越小,景物感觉也就越远。
安装智能对焦,拥有模拟人眼功能的VR摄像头可破。
第三条是电池供电问题。
十分钟的自主供电时间,几乎可以判定它在远离电源时候,只能沦为一件中看不中用的摆设。
这是因为机械臂模拟人类运动,看似一个最简单动作,而机械臂就得所有的步进电机,和主关节液压系统参与进去。